第一O三章 灭蕃之战(二)(2/2)

但唐军这场战役的失败关键却并不是因为高海拔导致的“高原反应”,而是军队副帅郭待封贸然携带辎重出击,被优势兵力的吐蕃大军围攻击败。失去了辎重的薛仁贵进退失据,只能选择谈判求和逃生。

第四,看双方动用的兵力,唐军5万,吐蕃军20万。单就兵力对比而言,吐蕃占据绝对优势。由此,看不出落败的唐军是因为战斗力不及吐蕃军队。

放眼史籍,会注意到两个现象:首先,喜马拉雅山脉之南有印度,这块湿热适宜农业的广大的地域,被数百个土邦割据,是一块极好啃的骨头,然而吐蕃就是没有南下大举扩张,反而向北与强势的大唐争夺河西之地。难道喜马拉雅山脉是个天堑阻碍了吐蕃的兵锋?不可能。亚东山口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入印度的天然通道,吐蕃大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通道进印度大举扩张。但是吐蕃这个政权还就是没有大举进攻印度,为什么?

还有,吐蕃也和云南的南诏政权有过接触,四出攻略的吐蕃却没有在云南大举扩张设立基层政权的记录,为什么?难道,南诏是一个比吐蕃还强势的政权?

总括而言,吐蕃扩张的地域都在高海拔的寒凉地域,或者说气候寒凉的地域。它的扩张并非四面八方的进行,而是有选择的。为什么?

低海拔地域的人进入青藏高原,要受“高原反应”与酷寒气候的折磨;不过青藏高原的吐蕃军队进入低海拔的潮湿炎热环境也一样的受折磨,如印度,如云南都是这样的环境。哪怕是吐蕃一度侵入大唐的首都西安,但是,在大掠之后,也急速西归,从不做长时间的停留,原因也在于低海拔的地域气候要比青藏高原以及河西等地温暖,这个时候,在这些地域,它的战斗力更受折损。更而且,东进的吐蕃道破了低海拔的陕西,也受“醉氧”的折磨,这个时候吐蕃军队的战斗力更加低下,长久逗留,被唐军急攻是要倒大霉的!在四川那个方向,吐蕃的势力止步于成都平原西边,为什么?还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吐蕃军队极端的不适应!那么,放着印度不去攻略,原因不难知道,湿热高温不能耐受;放着云南不去扩张,原因很好解释,地理气候上的极端不适应;在大唐的腹心地域急攻旋走都是为了地理气候上的极端不适应。

可以这么说,吐蕃军队的厉害,完全是在雪域高原上才显得出。换个地方,如果离开了气候寒凉地域,它的战斗力其实是肯定不如攻宋时的金军和蒙古军的。

附《旧唐书》薛仁贵传,记大非川之战如下: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就是说郭待封耻于在老薛之下,不听指挥)。

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指高原反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交待小郭守好辎重,不要出击)

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这第一战是先胜了)

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奈何小郭不听令,让他守营不要出击,他偏领着粮草辎重出击了,结果,就被吐蕃人给缴获了)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逼得薛同学只好退到大非川了,粮草也木有了)

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备注:文中有多个地名分歧比较大,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乌海,一说为今托索湖,据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托索湖在今德令哈市西40公里,德令哈距青海湖大约360公里。一说为喀拉湖。一说为青海兴海县西南之苦海。喀拉湖又叫哈拉湖,位于疏勒南山下,格尔木东北300公里处,是仅次于青海湖的大湖,翻过疏勒山就势河西走廊。再有就是认为乌海是冬给措纳湖。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文更新替换后再回看:)